(三)流行病學
(一) 流行概況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道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發(fā)現的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此后EV71感染與Cox 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
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匈牙利相繼暴發(fā)以中樞神經系統(tǒng)為主要臨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亞報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癱,44人死亡。1994年英國發(fā)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fā),患者大多為1-4歲嬰幼兒,大部分病人癥狀較輕。英國1963年以來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間隔期為2-3年。20世紀90年代后期,EV71開始東亞地區(qū)流行。1997年馬來西亞發(fā)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發(fā)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國于1981年上海首次報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青海和廣東等10幾個省份均有本病報道。1983年天津發(fā)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fā),5-10月間發(fā)生了7 000余病例。經過2年低水平散發(fā)后,1986年再次暴發(fā)。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71,1998年深圳市衛(wèi)生防疫站也從手足口病患者標本中分離出EV71。
1998年,我國臺灣地區(qū)發(fā)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流行,監(jiān)測哨點共報告129106例病例。當年共發(fā)生重癥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幼兒。重癥病例的并發(fā)癥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
手足口病流行無明顯的地區(qū)性。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以夏秋季多見,常見于4~9月份。冬季的發(fā)病較為少見。該病流行期間,可發(fā)生幼兒園和托兒所集體感染和家庭聚集發(fā)病現象。腸道病毒傳染性強、隱性感染比例大、傳播途徑復雜、傳播速度快,在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范圍的流行,疫情控制難度大。
(二) 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人是腸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腸道病毒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經水或食物傳播尚不明確。發(fā)病前數天,感染者咽部與糞便就可檢出病毒,通常以發(fā)病后一周內傳染性最強。
病人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內衣以及醫(yī)療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傳播。
(三) 易感性
人對腸道病毒普遍易感,顯性感染和隱性感染后均可獲得特異性免疫力,持續(xù)時間尚不明確。病毒的各型間無交叉免疫。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fā)病,但以≤3歲年齡組發(fā)病率最高。
(四) 臨床表現
(一)一般病例表現。
急性起病,發(fā)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痛等癥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預后良好,無后遺癥。
(二)重癥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于3歲者)可出現腦炎、腦脊髓炎、腦膜炎、肺水腫、循環(huán)衰竭等。
1.神經系統(tǒng):精神差、嗜睡、頭痛、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或癱瘓;查體可見腦膜刺激癥、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現為頻繁抽搐、昏迷、腦水腫、腦疝;
2.呼吸系統(tǒng):呼吸淺促、困難,呼吸節(jié)律改變,口唇紫紺,口吐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聞及痰鳴音或濕羅音;
3.循環(huán)系統(tǒng):面色蒼白,心率增快或緩慢,脈搏淺速、減弱甚至消失,四肢發(fā)涼,指(趾)發(fā)紺,血壓升高或下降。
(五)實驗室檢查
(一)末梢血白細胞。一般病例白細胞計數正常,重癥病例白細胞計數可明顯升高。
(二)血生化檢查。部分病例可有輕度ALT、AST、CK-MB升高,重癥病例血糖可升高。
(三)腦脊液檢查。外觀清亮,壓力增高,白細胞增多(危重病例多核細胞可多于單核細胞),蛋白正?;蜉p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四)病原學檢查。特異性EV71核酸陽性或分離到EV71病毒。
(五)血清學檢查。特異性EV71抗體檢測陽性。
(六)物理學檢查
(一)胸片:可表現為雙肺紋理增多,網格狀、點片狀、大片狀陰影,部分病例以單側為著,快速進展為雙側大片陰影。
(二)磁共振:以腦干、脊髓灰質損害為主。
(三)腦電圖:部分病例可表現為彌漫性慢波,少數可出現棘(尖)慢波。
(四)心電圖:無特異性改變??梢姼]性心動過速或過緩,ST-T改變。
(七)確診依據
在臨床診斷基礎上,EV71核酸檢測陽性、分離出EV71病毒或EV71IgM抗體檢測陽性,EV71IgG抗體4倍以上增高或由陰性轉為陽性。
(七) 診斷
(一) 臨床診斷病例
? 急性起病,發(fā)熱,手掌或腳掌部出現斑丘疹和皰疹,臀部或膝蓋也可出現皮疹。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的皰疹,疼痛明顯。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疼等癥狀。
? 重癥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的患者,同時伴有肌陣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2. 手足口病流行地區(qū)的嬰幼兒雖無手足口病典型表現,但有發(fā)熱伴肌陣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
(二)實驗室診斷病例--臨床診斷病例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即為實驗室診斷病例
1.病毒分離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糞便或肛拭子、腦脊液或皰疹液、以及腦、肺、脾、淋巴結等組織標本中分離到腸道病毒。
2.血清學檢驗
病人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或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IgG抗體有4倍以上的升高。
3.核酸檢驗
自病人血清、腦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糞便或肛拭子、腦脊液或皰疹液以及腦、肺、脾、淋巴結等組織標本等標本中檢測到病原核酸。
(八)疫情報告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各級各類醫(yī)療機構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guī)范》的有關規(guī)定,對符合臨床診斷病例或實驗室診斷病例定義的手足口病病例進行報告。
(二)報告內容與方法
發(fā)現手足口病患者時,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傳染病報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點監(jiān)測傳染病”一欄中填報該病。實行網絡直報的醫(yī)療機構應于24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未實行網絡直報的醫(yī)療機構應于24小時之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報告病例分“臨床診斷病例”和“實驗室診斷病例”兩類。如為實驗室診斷病例,則應在報告卡片“備注”欄內注明腸道病毒的具體型別,如為重癥病例亦應在“備注”中注明“重癥”?!?/span>
(三)局部地區(qū)或集體單位發(fā)生流行或暴發(fā)時,按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條例》、《全國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jiān)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及有關規(guī)定,及時進行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信息報告。